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最新一份的《施政報告》,當中涉及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土地及房屋問題亦着墨不少,相關的政策扼要如下:
○ 覓得330公頃土地興建31.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,足夠未來至少10年之用。
○ 計劃於2022年底清空石籬中轉屋改建為公謍房屋。
○ 已覓地於未來3年之內,興建13,2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。
○ 港鐵小蠔灣車廠建2萬單位,半數資助出售,或傾向作為「居屋」之用。
○ 煥然懿居毗鄰重建項目已訂為首置項目。
○ 重建大坑西邨提供逾3,300個單位。
○ 向9萬個輪候公屋逾3年的住戶派發現金津貼。
○ 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。
○ 不放棄「明日大嶼」計劃,積極探討「創新融資方案」。
以上雖然有多項關於土地及房屋的政策,但細看之下,其實並非新事物;亦可以理解為港府在這幾年來的一個總結。
其中,比較值得人鼓舞的是港府已為31.6萬個公屋單位找到土地。此外,港府還會興建13,2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,並為9萬個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住戶提供現金津貼。港府終於願意着手處理基層市民的房屋問題。中央官員已好幾次探訪本港的劏房戶及基層市民,強調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。港府的「公屋大計」,亦算是一個比較認真的回應。
但值得留意的是,一直以來關於基層住屋的政策,理應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,始終利益矛盾較少。基層市民收入微薄,無力置業。如今,港府加快興建公屋,對私人住宅市場的影響甚微,最多只會影響某些「劏房業主」的利益罷了。就算既得利益者暗地裏在「公屋市場」也設有「關卡」,亦不過是志在「推前戰線」,為港府添煩添亂,或作討價還價之用,實沒有死守這條「戰線」的必要。因此,港府在「公屋市場」積極起來,所遇到的阻力應該較少。而且,到底多年來為何港府連公屋也處理得不好呢?似乎是與相關官員的工作能力及積極性有很大關係。
「公屋問題」算是終於有一個可實踐的藍圖,又是否代表已經解決香港的土地及房屋問題呢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十多年以來,樓宇供應嚴重短缺,樓價高企,莫說是基層和一般小市民,即連中產及專業人士等高薪一族要「上車」也不易,並造成極嚴重的社會矛盾。
粗略計算一下,這次《施政報告》涉及的「居屋」或資助性房屋,就只有2萬個。新增一個「首置」項目和一個共有3,300個單位的重建項目,合指一算,加起來最多也不過是幾萬個單位而已,而且,新建的單位,還不會是一年之內完成。
香港不僅住宅單位數量不足,過去15年興建的單位普遍面積較細小。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平方呎,加上本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,很多大廈的樓齡也超過30至40年。有研究指,以香港的自然需求來說,每年至少要有2萬至3萬個新單位落成,亦有一說是每年至少要有5.5萬個單位,才能滿足本地需求。而且,作為一個大城市,肯定要全方位吸納人才,亦要增加整體人口,從而確保城市的競爭能力。真正需要的住宅數量,肯定會更多。此外,本港商業用地亦同樣短缺,但港府今次對商用物業的相關政策,着墨不算多。
中央官員不只一次的指出「土地及房屋問題」,是香港的重中之重。那麼,這份《施政報告》又是否會讓國家滿意呢?觀乎北上廣深等國內四大一線城市的房屋計劃,都遠比香港大刀濶斧得多。這四大城市各自有建屋目標,都定在於未來20年之內,興建不少於150萬個住宅單位。相比起來,香港的房屋供應數量,仍是遠遠落後國內的一線大城市。
有趣的是,港府說明不會放棄「明日大嶼」計劃。這大規模填海造地的計劃,至今仍是處於一個「只聞樓梯聲」的情況。而且,港府還說會積極探討創新融資方案,似是回應近期有商界人士提出,以「創新公私營合作」模式興建「明日大嶼」。
在「明日大嶼」還處於研究階段,連詳細的發展藍圖都未有的情況下,商界便急不及待的拋出「融資方案」,建議港府割讓相關水域,藉此在市場大規模的低息集資。一個建屋大計還未落實,便已成為一個「資產證券法」的超大型財金項目!港府的一句「積極探討創新融資方案」,相信商界肯定會「再下一城」,向港府「步步進逼」。
這次《施政報告》提出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仍不過是舊酒新瓶,小修小補。如果港府沒有大刀濶斧的奪回「土地主導權」,香港的房屋短缺問題,仍不可能會得到完滿的解決。
文 : 寒柏
從事金融業,自由撰稿,醉心武俠小說創作;近期發表《汴京遊俠傳》、《獵頭交易》、《清明上河記》和《天人》等小說。著作還包括《金庸雅集:武學篇》和《金庸雅集:愛情、影視篇》等等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